从我们追踪的一些外资企业调查问卷来看,跨国企业对中国的开放措施和营商环境评价积极。
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,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,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。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,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,发展绿色金融,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。

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,加大重要河湖、海湾污染整治力度,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。把更多常见病、慢性病等门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,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达到60%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。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。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和心理健康教育。
从全年看,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符合预期,财政赤字率和宏观杠杆率下降,经济增速继续位居世界前列。强化农民工工资拖欠治理,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,一定要让广大农民有更多务工增收的渠道。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。
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。加大稳外贸稳外资力度,成功举办进博会、广交会、服贸会及首届消博会等重大展会。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。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,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。
开放的中国大市场,必将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。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业信贷投放,继续执行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信用贷款支持政策,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7.3%,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幅超过40%,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。

各位代表!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,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。各类专项促就业政策要强化优化,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要坚决清理取消。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,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,多渠道发展普惠托育服务,减轻家庭生育、养育、教育负担。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。
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。坚持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,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,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。加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建设。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。
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和闲置资产。宏观政策适应跨周期调节需要,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支持力度,同时考虑为今年应对困难挑战预留政策空间。

(一)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,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。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.5万亿元,其中留抵退税约1.5万亿元,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。
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,体现了主动作为,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。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。稳步推进城市群、都市圈建设,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。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.65万亿元。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,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。支持棉花、甘蔗等生产。
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,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,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,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,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,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,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。推进涉企信用信息整合共享,加快税务、海关、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,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,努力营造良好融资生态,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。
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,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,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,支持文化产业发展。将低保边缘家庭重病重残人员纳入低保范围,做好困难群众帮扶救助。
支持革命老区、民族地区、边疆地区加快发展。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。
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,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,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。三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,持续改善营商环境。改革开放不断深化。
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,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、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。
(六)大力抓好农业生产,促进乡村全面振兴。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、越要真抓实干。
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,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,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(PM2.5)平均浓度下降9.1%。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,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。
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,有序减量替代,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、灵活性改造、供热改造。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,出台新的支持举措,实施一批重大项目。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。启动乡村建设行动,强化规划引领,加强水电路气信邮等基础设施建设,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。
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,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,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。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通过视频方式出席联合国大会、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、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、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、中国-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、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开幕式、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、亚欧首脑会议等重大活动。
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,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和透明度。加快建立健全全方位、多层次、立体化监管体系,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,提高监管效能。
要统筹稳增长、调结构、推改革,加快转变发展方式,不搞粗放型发展。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。 |